最新消息:

高考不能改变命运了?(转载)

生活 admin 493浏览

聊个不讨喜但是有意义的话题。

昨天的热图是父亲北漂二十年供儿子大学毕业,父子最终成为送快递的同事。

这可不是什么子承父业的佳话。

现实成了黑洞:

有理想的年轻人都最终被黑洞的引力给吸的跌落尘埃,最终成为了尘埃的一部分。

能逃逸出现实引力的年轻人,日渐减少。

高考还能改变命运?为什么不灵了呢?

我觉得,高考不能和命运划等号:

高考改变认知,认知才能改变命运。

我们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:

①既需要合适的应用场景;

②又需要正确的应用方式。

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:

读书人像未开刃的绝世好剑,废铁一块。

没有一种正确的应用方式:

知识越多越无用,怨天尤人或夸夸其谈。

以上就是最基础的两则认知:

①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。

②有人教你正确的应用方式。

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,

知识就没有应用的机会。

如果缺乏正确的应用方式,

知识就变不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。

现在就业压力大,分工出现了:

①敲门砖:学校教导知识,

②借力/起点:父母寻找平台,

③提携/发展:亲朋传授应用。

普通人家的子弟怎么办?

如果改变不了环境,就先改变自己。

从提高认知开始。

我曾在星球里讲过书库抱残图的故事。

古代家族普遍以藏书为乐,每个家族都把很重要的精力用来搭建和整理书库。

今年去了安徽,看了绩溪县的胡氏古宅,以及旌德县的江氏总祠。
这两个千年村落,在近代走出了一胡一江,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两位。
在文格期间,这俩宗祠都是因为做了娃娃们读书的学堂而保存了下来,至今还能从墙壁上看到当时的语录。
当时坐在空旷的祠堂里,我在想:
在古代,家族传承最核心是靠什么呢?
对于千年的家族来说,中间各种社会剧烈变化,金银财宝和社会关系都是无法传承的。
能维系千年根基的,是知识。
在古代,没有义务教育。要读书,必须经过复杂的拜师仪式,再交上不菲的酬金,才可以有学上。
而在物质生活很匮乏的古代,能够温饱就是盛世,绝大多数人和读书是隔离的。
脱离劳动且有钱读书的,是大户人家。

如果小门小户,就需要分工:

比如大哥耕田,二哥经商,三弟才能有钱有闲来读书。

这种背景下:

有知识,比有钱有权要重要的多。

知识甚至可以起到:

“生殖隔离”的效果,诞生了“学阀”。

新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考打破了这种“隔离”,所有青年人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。

然而,互联网又拉大了差距。

互联网兴起 ,知识大爆炸。

很多人人对待知识的态度:

变成了知道即精通。

他们推崇财富和权势,却唯独鄙视起了知识,认为知识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。

1978年改开到现在,也不过只经过了2代人,而百年传承至少是3代起步的,千年传承更是几百代的更迭和推陈出新。
现代社会,知识越多,“文盲”越多。
文盲“知道”的“知识”很多,但没有“运用”的“场景”,也不懂“运用”的“方法”:

竟出现研究生送外卖,博士生干家政。

记得前年,有位读者私聊我:

能否和他刚高考完的儿子聊几句?

把我听的特别诧异,要干啥?

他说,他把他通过各种方式,能认识到的可能有助于孩子:

加深对社会认知的人都约了一遍。

他这次到北京,先带儿子去xx大学见xx教授,再带儿子去xx机关见xx处长…

我本来不想见,但鬼使神差问了一句:

你儿子学习怎么样?帅吗?

听他巴拉巴拉说完,我就同意了。

这么聪明又帅气的小伙儿,

谁不愿意力所能及的帮一把呢?

我们经常在星球和微信里回复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,朋友们经常调侃:

真是闲的蛋疼,浪费这些时间干啥?

因为透过这些问题:

我们看到了,

曾经青春年少时,自己的影子啊。

祝福每一位从高考一路走过来的童鞋。

转载请注明:Kermit的网站 » 高考不能改变命运了?(转载)